今年以來,環保企業相繼陷入資金鏈斷裂危機。
《證券日報》記者從近日舉辦的2018中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獲悉,多位與會專家表示,環保企業高杠桿率的問題在今年集體爆發,債務違約頻發。
“杠桿率過高是當前企業面臨的一大問題。總有一天可能因還不出而導致金融風險。”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委員會主任馬駿表示,總體來講,環保綠色產業還屬于一個健康發展的態勢,但是也面臨著一些金融風險,比如說資產負債率正在走高。一些企業債務違約的原因短期看跟政策變化相關,但也跟自身風險防控能力不到位相關。
他還指出,第一,要關注尤其是要預判各種政策的變化,包括地方政府融資政策的變化,加強企業的風險管理,尤其是債務風險管理;第二,要重點研究綠色金融發展,包括利用綠色債券、綠色資產債券化、綠色基金等多元化的方式來擴大融資,尤其是要更多地利用股權融資;第三,環保上市企業要做好信息披露。
日前,上海證券交易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年報披露過程中,1420家滬市公司中有855家披露了環境保護相關信息,較2016年同比增加了235%。其中,有439家屬于自愿披露環保信息。此前,為了躲避監管和避免股價波動,部分上市公司對環保信息進行選擇性披露,對于受到的環保處罰信息甚至選擇不披露。
對此,馬駿還表示,綠金委支持的中證研究院已開始啟動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加大環境信息披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與融資可獲得性,一方面可以降低污染性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與融資可獲得性。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還在論壇上表示,近年來,環境產業規模快速發展。2016年全國環保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15萬億元,已成為萬億元級的產業。2017年環保產業收入為1.35萬億元,再創新高同比增長17.4%;2018年第一季度銷售收入約為2794億元,同比增長15%。
環境企業既面臨著擔負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任,也面臨著資本市場上一再遇冷的困境;既面臨著“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有利發展機遇,也面臨著PPP項目調整過程中所引發的困惑;既面臨著全社會環保熱情高漲的有利時機,也面臨著行業國進民退的窘境。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指出:“今年,我們迎來了一個更加充滿不確定性的局面。全球正面臨著由貿易戰引發的動蕩、國內經濟開始加強去杠桿的力度、資本市場對環保的態度也由熱轉冷、PPP項目正在實施深入調整、行業內部涌現出了國進民退的趨勢。諸多因素的疊加,讓環境產業的發展遭遇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強烈沖擊。”
他認為,環保行業將通過橫向并購擴大規模,縱向整合提升效率和效益,環保行業很多大的公司都有可能成為并購整合的對象,其中央企、國企會扮演重要的資本力量,這個時間或許半年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