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的“高臺跳水”已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事件。受此影響,國內成品油價格經歷“七連降”,全面回歸到4年前的6元時代。專家認為,油價下跌對中國的影響總體有利,既可以大幅節約石油進口成本,也為擴大石油戰略儲備提供了機遇。
國際油價一路走低
上半年,國際油價始終平穩運行在每桶105美元上方。此后的4個月時間里,國際油價大幅下跌。11月5日,布倫特原油期貨一度跌至每桶81.63美元,為2010年10月21日以來最低;紐約西德克薩斯中質油期貨更是跌至每桶76.46美元。
國際油價的一路走低,也使國內成品油價順勢回調。卓創資訊數據顯示,“七連跌”后國內汽油零售限價累計跌幅達到1325元/噸,柴油零售限價累計跌幅達到1275元/噸。折合92號汽油累計下跌1.02元/升,0號柴油累計下跌1.09元/升。
原油價格劇烈震蕩,對國際政治和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瑞士銀行發布報告稱,對世界經濟總的來說是個好消息。據測算,若目前布倫特原油每桶85美元的價格維持一年,全球GDP將增加0.25%。這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的預測基本吻合。經濟學家們發現原油價格變化10%,將對世界經濟總量產生0.2%的影響。原油價格下降15美元,將有0.5%的經濟增長從石油出產國轉移到石油消費國。
原油市場供給過剩
對于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的原因,市場普遍認為有3個因素:首先,是美元的強勢,過去3個月美元對歐元和英鎊分別上漲了7.5%和6.5%;其次,全球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對石油需求不斷減少;第三,在油價下跌的情況下,各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原油產量并未顯著下降,再加上美國頁巖油氣產量增長超過預計,國際石油市場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美元的持續走強和沙特不明朗的石油限產信號推動了近期油價的下跌。但是,當前買方需求不足、賣方競爭加劇,原油市場供給趨于過剩才是原油價格疲軟的根本原因。
不過,國際輿論也出現美國和沙特聯手壓低油價,打壓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等產油大國的“陰謀論”。對此說法,專家并不認同。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認為把它說成是陰謀,恐怕不是很合適,至少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油價下跌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美國和沙特也是油氣大國,油價下跌對他們其實也構成經濟上的損失。”董秀成說。
“我不傾向于那些說法,因為操作涉及的資金量太高,可能涉及上千億美元,短期損失太大。”林伯強表示。
油價低迷短期難改
當前,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60%,因此,成本降低是最直觀的好處。
林伯強為中國油價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6月以來全球油價的下跌讓年均的油價大概被拉低每桶10美元,中國一年的石油進口量大概是3億噸,折算成桶以后再乘以10美元,今年中國原油進口大致可以節省下200億美元。”對于消費者來說,油價下調,全國絕大多數地區汽柴油零售價格將回到6元時代,降至4年來的最低。按照累計油價“七連跌”的幅度,意味著一輛私家車一個月的燃油支出可減少近200元,一輛大型物流車則可節約數千元。
而從維護國家能源安全而言,近期國際油價持續暴跌,也必將有利于我國戰略石油儲備。數據顯示,中國9月份原油進口達2758萬噸,同比增長8.3%;1至9月份原油累計進口達22850萬噸,同比增長8.4%。同時,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給國內創造的寬松能源供需環境,也將有益于能源體制改革。
但正如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油價下跌對中國也并非全無損害。董秀成認為,低油價會不利于能源結構的調整。
對于未來油價走勢,中宇資訊分析師孫雪君預計,若國際原油不出現較大幅度下行,國內成品油市場難現八連跌。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師潘海萍也指出,隨著冬季用油旺季開啟,國際油價有望反彈,預計11月28日成品油調價或為上調。
但董秀成指出,石油價格的影響因素眾多,現在預判一年以后或是兩年以后走勢為時過早,不過今后幾個月或者中短期油價低迷現象難改。
本文標簽: 國際油價,油價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