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垃圾圍城”警鐘長鳴,垃圾處理已經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大掣肘。據了解,建筑垃圾比重已占城市垃圾30%-40%,其中只有少部分建筑垃圾被運往指定的消納場所,大部分或被隨意傾倒,或被運往非法運營的填埋地,以露天堆放或填埋方式處理。
據專家計算,每萬噸建筑垃圾占地約2.5畝。由于缺乏有效分類,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膠、涂料和油漆不僅難降解,還含有害重金屬元素,長埋地下會造成地下水污染,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
建筑垃圾資源化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筑垃圾的有效處理有利于保護環境、減少填埋和露天堆放產生對地下水、土壤以及空氣產生的污染。使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能相應地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基于此,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從社會各界相對陌生到成為輿論關注熱點,決策層的思路已經轉向側重資源化利用。去年底,我國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建筑垃圾資源化政策。在地方,也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強對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引導。2017年,國務院高度重視垃圾圍城問題,四部門聯手排查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拉開了全國范圍內清除“垃圾山”的序幕。
天下大事,知易行難。建筑垃圾資源化的提出簡單,但實操并非易事。業內一致認為,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再利用是個綜合性工程,要從制度建設、源頭控制、技術研究、觀念改變等方面著手,逐步建立一套體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產業化”的建筑垃圾處理制度和技術,從而實現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和產業化。
另外,在政府引導、事故倒逼機制等共同作用下,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的市場環境才會活躍起來,吸引更多資金、資源、技術、人才等進入,使得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進入一個完全市場化的、良性的發展階段,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的產業化水平。
本文標簽: 建筑垃圾處理